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史典故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茶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茶事
发布时间:2014-12-16   点击次数:1511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茶事

三国志·吴志》记载了孙皓“以茶当酒”的故事:孙皓嗣位后,常举宴狂饮,韦曜酒量不大,孙皓初识曜时特别照顾,“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孙皓是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接位的,不久,他效法乃祖孙权,把国都一度(公元265266)年迁至宜昌。孙皓“初见”韦曜的日子,也即是他刚刚做皇帝的头二年。所以,孙皓以茶代酒的史实,很可能是其迁都宜昌时的故事。三国时,孙吴据有苏、皓、赣、鄂、湘、桂一部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河山,这一地区,是当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西晋的历史不长,但它的短暂统一,这时随政治、经济中心的集中北方,茶的作用,也流传到了北方的高门豪族。如左思《娇女》所说“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铁”。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也有很大发展。如杜育《荈赋》所说的“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被岗”。

   西晋的都城在洛阳,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七族相率过江侨居,东晋、南朝建康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我国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业,因上层社会的崇尚也较快地发展了起来。如《齐民要术》的引文,其称“浮陵茶好”。《北堂书钞》:“武陵七县通出茶,好。”《齐民要术》中所说的“浮陵”,当为“武陵”之误。这两条资料共同都称,武陵出产的茶“好”。东晋前期常璩《华阳国志》是记述汉中、巴蜀和南中等历史、地理情况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记及各地出产茶叶的资料,主要有这样几条:涪陵郡,“惟出茶、漆”;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平夷县,“山出茶、蜜”。可见在三国和西晋时,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 

  西晋时,茶已成为某些达官贵人用以标榜节俭和朴素的物品。如《晋中兴书》载陆纳尚茶的故事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枚俶四十,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随北方土族的南迁,在东晋时,建康一带,就普遍出现了以茶待客的礼仪。如刘宋时的《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时贤共至石头(今南京地名)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又如《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永明十一年七月,齐武帝临终时诏称:“我灵上慎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通过用诏谕的形式颁布全国,无疑对饮茶风俗的一大推动和促进。

由于东晋、南朝统治阶段“借重茶叶”的需要,从而使和我国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的向东南推进。如《神异记》载:“余姚入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瀑布山,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贵遗也”。《永嘉图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吴兴记》称:“乌程,县西北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由上可见,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面扩展到了今温州、宁波的沿海一线。不只如此,如《桐君录》所说,“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是今常州的古名,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叶,也著名起来。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