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史典故 > 煎茶道

煎茶道
发布时间:2014-12-04   点击次数:1339次
 

煎茶道

  煎茶法在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 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筴、交床、夹、纸囊、碾(含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含揭)、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条载:李约,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二) 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藟跻岩引絙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   

  (四)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