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史典故 > 古代贡茶

古代贡茶
发布时间:2014-11-18   点击次数:1652次
 

古代贡茶

                                     by Alice zhang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制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税制”,是历代皇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贡茶初始,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使收各种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皇朝,属土贡性质。自唐朝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土贡外,还专门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采精制,督造各种贡茶。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随着历史的发展,贡茶的品目越多越多,因此,从某种意义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的很多贡茶品目,沿袭至今,仍然保留着它我名称和传统的品质风格。

  据贡朝人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述,以茶作贡品的历史可溯至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时,当时茶叶已作为一种土特产品纳贡。

  据宋代寇宗《本草衍义》所载: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年)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

隋时就有僧人献茶於帝王者,明代顾元庆《茶谱》引述:“隋(元580618年)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作药,服之果效。”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现江苏扬州)生病,浙江天台山智藏和尚,为了向这位帝王讨宠,曾携带天台茶到替他治病,得茶而治之后,推动了社会饮茶的兴起。

唐代,随着皇室、官吏饮茶范围的扩大,逐感这种土贡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官营督造专门生产贡茶的贡茶院(贡焙)就产生了。唐朝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和常州义兴(现宜兴)交界的顾渚山,每年役工数万人,采制贡茶“顾渚紫笋”。据《长兴县志》载,顾渚贡茶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至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兴盛之期历时长达605年。在唐朝,产制规模之大,“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工场“百余所”,每岁朝延要花“千金”之费生产成串以上(每串1斤)贡茶,专供皇室王公权贵享用。宋代蔡宽夫《诗话》述:“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间,以其萌苗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守庙,后赐近臣。”

唐代除在长兴顺渚山设贡茶院采制贡茶外,还规定在若干特定茶叶产地征收贡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贡茶地区,计有十六个郡,即山南道的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夔州云安郡、金州汉阴郡、兴元府中郡:江南道的常州晋陵郡、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定郡、福州常乐郡、饶州鄱阳郡;黔中道的溪州灵溪郡;淮南道的寿州寿春郡、庐州庐郡、蕲州蕲春郡、申州义阳郡和剑南的雅州卢山郡。这十六个郡,包括今湖北、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十个省的很多县份。因此,不难看出,凡是当时有名的茶叶产区,几乎无例外地都有以茶地贡。贡茶数量之大是惊人的,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因讨伐吴元济,财政困难,曾“出内库茶三十万斤,令户部进代金。”库存贡数量竟如此之大。

  唐代的贡茶品目,据在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820年)为翰林学业士的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有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神州“方山露芽”,岳州“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

唐代贡茶绝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其采制方法,根据陆羽《茶经.三之造》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自采至于封,七经目。”根据陆羽《茶经》的成书年代(公元760780年)和地点(湖州)来分析,《茶经》中所述的蒸青团饼茶的采制技术可以认为主要是以“顾渚紫笋”、“阳羡茶”采制方法的记载。

  到了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甚,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1125年)更是爱茶颇深,亲自撰写《大观茶论》。皇帝嗜茶,则上行下效,因此,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保留宜兴和长兴的顾渚山贡茶院之外,在福建建安又设专门采制“建茶”的官焙,规模之大、动员役工之浩繁,远远超过顾渚。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记述:“旧记建安郡官焙(贡茶工场)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洲、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属南剑,又免五县茶民,专以建安一县民力栽足之……”。建安即现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内建溪两岸、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且天然品质好。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制龙凤饼茶,供朝迁享用。其中凤凰山麓北苑的贡茶为出名。

  宋太宗至道初(公元995年),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均为茶名)作贡茶。至宋真宗威平(公元9981003年)初,丁谓为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专门精工制作了40饼龙凤团茶,进献皇帝,获得宏幸,升为“参政”,封“晋公”。此后,建州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八饼为一斤。至宋仁宗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君谟,公元10121067年年,任福建转运使时,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更受朝廷赏识。蔡襄《北苑造茶》诗自序中有云:“是年,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仅得一斤,无上精妙,以甚合帝意,乃每年奉献焉。”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归田录》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依上意又创造了“密云龙”,比小龙团更佳。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又创造了“瑞云祥龙”。至宋徽宗大观(公元11071110年)初,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认为白茶是茶中佳品。当此之时,又创制三种细芽及“试新”、“贡新”,即: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制造“御苑玉芽”、“无比寿芽”、“试新”,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贡新”。自创三色芽后,“瑞云祥龙”又似居细芽之下了。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转运使郑可简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即“将已精选之熟芽再剔去叶子,仅存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龙凤团茶发展到“龙团胜雪”,其精美可算达到极点了。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就有四、五十种之多。

  宋代贡茶的制造厂,是以焙为单位计算的,同时有官焙也有私焙。据丁谓的统计,宋朝初期从南唐移交下来的茶焙,公私合计共有1336焙。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载有建安官焙32所,具体焙名及分布是:“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桔内焙二,乳桔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谓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址有二;下瞿一,蒙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一,丰乐二。”这些官焙都是专造贡茶的,无论土质、水质、栽培、采摘、拣芽、制茶技术等均属一流,在宋代,确实可称建安茶品甲天下。宋代贡茶,以建安北苑贡茶为主,每年制造贡茶数万斤。除福建外,在江西、四川、江苏等省都有御茶园和贡焙。

  北苑贡茶的品目,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计有40多个,多数是以雅致祥瑞之意命名。贡新、试新、白茶、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乙液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尝、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宣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比、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香口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以上号称细色)。拣芽、大龙、大凤、小龙、小凤(以上号称粗色)。还有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佳品、肠谷先春、寿岩却胜、延年石乳等。这些贡茶一年分十余纲(次),先后运至京师(现河南省开封市)。惟“白茶”和“龙团胜雪”,惊蛰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是以号曰“头纲”。“玉芽”以下,依先后顺序,及至献毕,夏已过半矣。欧阳修诗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方试新茶。”建安(建瓯)离京师(开封)三千五百里,每年有制新茶开始时,都要举行焙仪式,监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造出批新茶,快马直送京师。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1186年)介绍,基本过程是: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烟焙、过汤出色、晾干。

  元朝仍继续保留着宋朝留下的一些御茶园和官焙(制茶工场),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计有茶园120处,在武夷设焙局(制茶工场)于四曲溪,称御茶园,焙工数以千计,大造贡茶。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元顺帝至未年(公元1367年),贡茶额达990斤,明初仍之,至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钱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福建南平)。

至明朝时,蒸青团饼茶渐渐减少,随时着炒青芽茶的出现,开始改贡芽茶(即散茶)。椐《明大政纪》记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因此正式改贡芽茶是自明朝始,芽茶品质优于团饼茶。明朝官吏们趁督造贡茶之机,贪污纳贿茶农负担甚重。《明食货志》载:“明太祖时(公元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朱载皇隆庆(公元15671572年)初,增到二千三百斤。“明朝其他各地贡茶额也都比宋朝增加。其增加的数额中,相当一部分是督造官吏层层加码之故。

  至清朝,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江南、江北著名产茶地区都有贡茶,有些贡茶还是皇帝亲自指封的。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巡抚宋荦购朱正元独自精制的品质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皇帝以其名不雅,即题曰“碧螺春”,从此“碧螺春”茶岁必办进贡。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时,为搜刮地方名产,诏令曰:进献贡品者,遮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徽州名茶“老竹铺大方”,就是当时老竹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的,乾隆就赐以“大方”为茶名,自此岁岁精制进贡。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材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据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在杭州游了天竺,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以后,又微服私访至龙井狮峰,果然香味尤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更大,岁贡更多。

  元、明、清朝贡茶的采制方法和贡茶品目,历经700多年的变革。元朝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明朝开始改贡芽茶,炒青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采摘细嫩芽叶,炒制成形态各异的茶叶。这时蒸青茶、烘青茶、炒青茶并存。至清朝,在明朝贡茶的基础上有了扩大,以烘青茶与炒青茶为主,制工更加精细,外形千姿百态,同时创制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广大茶区形成了多种茶类的贡茶。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