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叶百科 > 饮茶当择水

饮茶当择水
发布时间:2015-07-29   点击次数:1812次
 

饮茶当择水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茶之基质。正如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所言:“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特别是对滋味影响极大。佳茗必须有好水相匹配,方能相得益彰;若不得好水,得佳茗也枉然。故言水为茶之母。

古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水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专著都对饮茶用水作了研究。另外,还有更多的茶书是既论茶又论水的,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明代罗廪的《茶解》、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等,都有对茶与水关系以及水品鉴别等论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水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论述,书中共收水类43种,其中“地水”30种,如泉水、流水、井水、地浆等;“天水”13种,如雨水、露水、冬霜、雪水等,可见古人对于水质的重视程度。

因用茶角度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各异,茶人们对水品也有着不同的审视点,其代表性的论点有如下三种:

一、选水先择源。唐代陆羽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除陆羽之外,还有不少论著持水以山泉为上的观点。明代《茶笺》一书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明代陈继儒《试茶》诗道:“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二、强调水要“甘”、“洁”。如宋代蔡襄提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茶录》)“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宋赵佶《大观茶论》)“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明罗廪《茶解》)

三、主张水宜“轻”。乾隆皇帝一生爱茶,有品名泉之嗜好,对水的要求也别出心裁。他专制一银斗,常品天下之泉水,以水质之轻重分上下。据《玉泉山天下泉记》载,乾隆皇帝用特制的银斗量各地名泉之轻重,其所记分量是相当精确的,如北京玉泉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水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中泠泉水斗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水、杭州虎跑泉水较玉泉水重四厘,苏州虎丘泉、北京西山碧云寺泉水各重玉泉水一分。由此可见,凡出自山下而有冽之泉水,没有超过北京玉泉水的,故他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泉”。

泡茶用水确以泉水为佳,但以“天下泉”之水或积雪水之类来泡茶的终究是极少的。如今虽已有不少优质矿泉水被开发利用,瓶装销售,因受资源的限制,仍不可能成为饮用水的主体。因此,现代择水,只能就地取材,从当地的水资源中选取好水。

从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凡水中钙、镁离子<4毫克/升的(4d)为极软水,48毫克/升为软水,816毫克/升的为中等硬水,1630毫克/升的为硬水,>30毫克/升的为极硬水。

在自然水中,大抵只有雨水和雪水称得上是软水,一般均为硬水。而硬水中因含碳酸氢钙、碳酸氢镁而引起的硬水,经煮沸后,便生成不溶性的沉淀即水垢,使硬水变为软水,因此这种水称为暂时性硬水;另一种是含钙、镁硫酸盐和氯化物的,经煮沸仍溶于水,则为永久硬水,不可用于泡茶——因为不同的矿物离子,对茶的汤色和滋味有很大的影响。据研究,低价铁(0.1ppm)会使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高价铁则影响更大;铝、钙、锰均会使滋味发苦;钙、铅会使味涩;铅会使味酸;镁、铅会使味淡。水的P H 值对茶汤色泽有较大影响,一般名茶用P H值为7.1的蒸馏水冲泡,茶汤PH值大体在6.06.3之间,炒青绿茶PH值在5.66.1之间。若泡茶用水PH值偏酸或偏碱,即影响茶汤PH值。绿茶茶汤,当PH值> 7呈橙红色,>9呈暗红色,>11呈暗褐色。红茶茶汤,当PH值为4.54.9,汤色明亮,>5则汤色较暗,>7则汤色暗褐,而<4.2则汤色浅薄。由此可见,泡茶用水以中性及偏酸性的较好。

鉴定水质常用的主要指标是:(1)悬浮物,是指经过滤后分离出来的不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含量。(2)溶解固形物,是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的总含量。(3)硬度,通常是指天然水中常见的金属离子钙、镁的含量。(4)碱度,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5PH值,表示溶液酸碱度。

饮茶用水应以悬浮物含量低、不含有肉眼所能见到的悬浮微粒;总硬度不超过5度;PH 值小于5 以及非盐碱地区的地表水为好。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