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林闲话 > 茶与自然

茶与自然
发布时间:2015-02-12   点击次数:1668次
 

茶与自然

中国的古老文化传统中,向来是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传,在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年代,人能与鬼神交通,得天地之理。庄子说,颜成子游从师学道,年心如野马,第二年开始收心,第三年心无挂碍,第四年混同物我,第五年大众来归,第六年可通鬼神,第七年顺乎自然,第八年忘去生死,第九年大彻大悟。中国茶文化接受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以茶圣陆羽为首的茶人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他们把制茶、烹茶、品茶本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制茶,既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享受;烹茶,既观水、火、风,又体会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出现泡沫,在沫饽变化中享受大自然的情趣。陆羽形容沫饽变化说:“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青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在陆羽的眼里,茶汤中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洁静、美好的品性。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更把整个汲水、烹茶过程与自然契合。他的《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必备,而且取来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大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泻,或是真的与江流、松声合为一气了。然而,茶人虽融化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气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元明茶人多文人,为了政治避难,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山林,以茶解忧,茶成了表示清节的工具,称作“苦节君”;茶成了苦中求乐的文人朋友,又称作“忘忧君”。中国茶道的自然情趣更为浓重。茶人们从茶中领略自然的箫声,尽量“忘我”,求得心灵的某种解脱。

品茶论水只是进入自然的媒介。所谓“枯石凝万象”,小小一杯茶,从中要寻求的却是空灵寂静,契合自然的大道。如嘉靖文坛上吴中四杰的主要成员的文征明、唐寅二人的品茶图画,都反映了这种思想。

文征明的茶画,有《惠山茶会》、《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从这些茶画中,我们看到的是枯石老树,清水竹炉。其艺术风格正如其人,以纵逸不羁的姿态出现。唐寅,字伯虎,比文征明更纵逸风雅,唐寅喜欢的是香茶、琴棋、博古、观书,加上娇妻美妾,也更多了些风雅美韵。唐寅在《琴士图》中,画的是青山如黛,瀑布流泉,岸边的茶炉火焰燃烧,茶釜的沸水,与泉声、瀑声、松声、琴声似融为一体。画,是静的,但处处有自然的箫声在宇宙间回响、流动,也拨动了茶人内心的琴弦。同样画陆羽品茶,唐寅的笔下,意境更为广阔,天地宇宙,山水自然的美韵洋溢整个画图之中,而又总是把煮茶的情节放在画的突出部位,具体茶艺方法表现得十分洗炼,但总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他又把焚香、插花、勘书、观画、雅石、山水与品茶都结合起来,雅石透漏瘦绉,修竹扶疏而出。这些情景,既吸收了庄子万象冥合的观念,却又溶进儒家对现实生活美好的追求。他在《品茶图》中,自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服松风朕自嘉。”买青山,自种茶,自煎茗,自得趣,更多了些积极乐观的追求。唐寅的诗画,有庄子的气魄和上天入地的精神,但又多了些儒家的现实与乐观。

就人类发展而言,无论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终归是以和谐为好。没有人间烟火,则缺少生机;而没有茶的宁静和清醒,则易陷入混乱不堪之境。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茗茶艺术中的深刻哲理。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