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经》里讲了什么?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是卷上;四之器为卷中;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卷下。
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作者肯定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其中有高一尺、两尺的灌木型,也有高数十尺的乔木型,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于茶树的形状,书中予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从整体到各部位的特征: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的称呼多样,一是方言土语不同,二是由于采摘时间不同,茶叶质量不一样所产生的特殊称谓。茶树栽培的方法,“法如种瓜,三岁可以采”。茶树对土地的挑选很严格,烂石中生长的好,砾壤中的较差,黄土地种植的差。茶以野生的为上等,人工种植的则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崖并有林木遮荫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差;形如春笋的好,短小的芽则差;叶卷裹未展开的为佳,叶舒展的则差。背阴山坡谷地的茶树,不值得去采摘,如饮用则易生疾病。因茶性寒凉,用作饮料为适宜。品行端正俭朴的人,如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痛、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与醍醐和甘露是可以媲美的。但采茶如不适时、制茶如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后,以人参为例,说明其功效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陆羽总结了唐时盛行的蒸青紧压茶的制作工艺,列举了制作过程中有关采、制、贮藏茶叶的十多种器具,并详述了每种器具的具体形状、要求和使用方法。这些器具是:籝,又叫篮、笼、筥,用竹子编制的盛茶工具;灶,制茶烘干用的工具;甑,蒸茶时用的屉;杵臼,又叫碓,捣具;规,用铁制成的模具;承,又叫台,或砧子,用石头做成,也有的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不使其摇动;檐,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成,即苫布;芘莉,晾茶的屉状工具;棨,串茶叶的锥刃;朴,串茶的竹编绳子;焙,烘茶的坑灶;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棚,晾茶的棚子,在焙上分两层,全干的升上棚,半干的在下棚;穿,团饼茶包装的器具,江南东部和淮南地区用剖开的竹子做,巴山、峡川一带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育,用木做框,外围用蔑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的贮藏和养护工具,类似柜橱。如今,陆羽时代所用的这些器具基本上被其他半机械和机械化的器具所代替,但《茶经》的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制茶机械的演变、革新和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陆羽讲究采茶的时机,春茶当在旧历二、三、四月间晴天采之,雨天、阴天不能采。嫩叶刚出、几个枝节中颖拔的,并且要凌晨带露采摘。采茶之后,制作的工序是:蒸、捣、拍、焙、穿、封等程序。茶的形状有多种多样,鉴别茶的质量,只看外表、色气、言茶好或不好,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除了眼看、鼻嗅之外,还要用嘴品一品。陆羽还根据当时饮用习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等等辩证地提出茶叶外形、色泽产生的一些原因,对鉴评和提高茶叶的品质也很有价值。
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这一章详细列举了28种器皿,按用途大体可分为8类:生火的用具,包括炉、灰承、筥、炭挝和火筴等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等;烤茶、碾茶和量茶的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等6种;盛水、滤水和取水的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和熟盂等4种;盛盐、取盐的用具,有鹾簋和揭;饮茶用具,有碗和札;盛器具和盛摆设的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篮;清洁用具,包括涤方(贮洗涤过的水)、滓方(盛茶渣用)和巾(用粗布制成的擦茶具用的洗巾)。值得注意的是,用铜或铁铸成的风炉,形状像古代的鼎,三只脚之间开设的三个孔洞上,分别铸着“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传说中的商初大臣伊尹,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治理国事凡三朝,又善烹饪,被陆羽誉为“伊公羹”,陆书敢于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相匹,足见他对自己于茶上作出的贡献充满自信心。
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团饼茶在烹煮以前,先要经过烘烤和碾碎,使香气滋味能充分发挥。燃料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杂木。好茶需用好水烹煮,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就水老不可食也。真正的好茶,应该“啜苦咽甘”。
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说茶之成为饮料,由神农氏开始,从鲁周公喝茶才为大家知道。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饮茶有九个难题要解决:一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工,五是用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饮用。饮茶需要知识,需要文化,要知道喝的是什么茶,怎么喝,喝了会起什么作用等等。茶既起着生理和药理的作用,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些问题,直到《茶经》才详加论述。
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这是《茶经》里长的一章,字数约占全书的1/3。作者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资料,按朝代先后汇集和排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的茶叶历史。首先列出“人物索引”,涉及饮茶的名人41位,然后,从《神农食经》到《枕中方》和《孺子方》等古代文献中摘录了48例有参考价值的内容,附于后。这些资料及所引证的书目,有的现已佚失,幸赖《茶经》才得以保存下来,虽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贵。作者总结了我国自神农、周公以来饮茶的传说和历史,使人们看到一个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基本材料。
八之出,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州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据《茶经》所列,唐代产茶地共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等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作者对黔中、江南、岭南3个道产区没有详细介绍,只列产茶州名,统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而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5个道,则列出产茶州名、县名或地名,还把茶叶品质分为上、次、下、又下4等。
九之略,讲用茶具和茶器的灵活性。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陆羽的《茶经》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部茶文化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整个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促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