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三前摘翠
在茶叶商店的店堂里,或在藏茶的茶筒上,常常可以见到“三前摘翠”的题词。这“三前”是指社前、明前、雨前。标榜“三前”,显示这茶叶采摘适时,不误佳期,货真价实,质量保证。
社前,即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第五个戌日祭祀土神,称为“社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当在立春后的41 天至5 0天间,而立春到清明间隔雨水、惊蛰、春分、清明4个节气,相距60天。因此,社前一般比清明要早一个节气光景。这种社前茶不可多得,“宋法盛龙团,探春归圣主”,是供帝王享用之物。唐时每年以清明日贡到京城的紫笋茶,当是社前采造的。
明前,又叫火前。唐·释齐己《茶诗》云:“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他认为采制于火前的茶是弥足珍贵的。白居易也有“红纸一封书信后,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清·乾隆皇帝提出茶以“骑火”为好,他曾在杭州天竺观看乡民采茶焙制,作《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好。”意指清明当天所采制之茶为佳。
浙江茶区有农谚说:“清明早,立夏迟,谷雨前后适宜”,“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所以,雨前茶也是珍品。“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西湖龙井茶中真正“明前”的不多,“雨前”也是上品了。“谷雨期届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龙井茶的采制在清明前五天到谷雨这二旬间。 多数茶区则以清明至谷雨采摘为宜。
其实,茶叶并非采得越早品质越好。“采茶之候,贵在其时。”明·孙大绶《茶谱外集》说:“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落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我国茶区辽阔,气候条件殊别,采摘时间应因地制宜才好。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说得好:“建溪茶比他郡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即便是同一地区,因年份不同,采制早晚竟也会有一个节气之差距。产于浙江天台山的名茶——华顶云雾茶,据《天台山方外志》载:“盖出自名山云雾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发较迟。”可知华顶云雾茶的春茶须至小满才开始采摘。
“蕴藉一年力,神全在早春”(蔡复一《茶事咏》),春天是采造茶叶的黄金季节。茶叶采摘,因时间不同,所得芽叶形状和性质也不同,这对于茶的品质关系极大。“三前”,正是把握了一刻值千金的春光,采嫩摘细,为名茶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