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叶百科 > 黄茶的加工原理

黄茶的加工原理
发布时间:2015-01-20   点击次数:1446次

  黄茶的加工原理

 

     黄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四川的蒙顶黄芽即为贡茶。安徽的霍山黄芽,古时称寿州黄芽,在唐代已很出名。

    黄茶按加工方法和鲜叶老嫩不同,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以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称黄芽茶,主要品种有四川的蒙顶黄芽,湖南的君山银针,安徽的霍山黄芽;以一芽一叶为标准的鲜叶加工而成的叫黄小茶,主要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茶,浙江的平阳黄汤。黄芽茶和黄小茶制工精细,是我国名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芽三叶到一芽四五叶标准加工的叫黄大茶,主要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的大叶青。

    因茶树品种关系使茶叶发黄,在加工中没有闷黄工序的茶叶,它们不属黄茶,乃属绿茶类。如浙江德清县的莫干黄芽,安徽休宁白岳黄芽等等,虽然也称为黄芽,但与蒙顶黄芽的加工方法和品质特征有显然区别。

黄茶在加工过程中都需要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这四个基本的加工过程,其中“闷黄”是形成黄茶“黄汤黄叶”独特品质风格的关键工序。茶叶在“闷黄”过程中受热化作用,叶绿素大量被破坏,黄色物质显露,使叶色由绿变黄。同时,在其他工序的共同作用下,使黄茶类具有:黄叶黄汤,香气清悦,滋味醇厚爽口的共同品质特征。

一、黄茶是从绿茶发展而来的

 在绿茶炒制中,湿热作用引起“黄变”,如果掌握适当,也可以改善茶叶香昧,因而发明了黄茶。

二、闷黄的实质

 闷黄工序主要是在高温湿热条件下,叶绿素大量破坏,黄色物质更加显露出来。同时,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并产生一些黄色物质。茶叶内其他化学物质也产生相应变化。闷黄过程中主要内含物和叶绿素的变化见表1和表2

1     闷黄过程中主要内含物质的变化

 

杀青叶

闷黄2h

闷黄4h

闷黄6h

水浸出物(%

茶多酚(%

氨基酸(%

39.53

29.79

1.03

38.12

27.56

0.96

36.88

25.67

0.92

35.04

23.12

0.86

2     闷黄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mg/g

 

叶绿素a

叶绿素b

总量

含量

相对%

含量

相对%

含量

相对%

杀青叶

闷黄2h

闷黄4h

闷黄6h

0.97

0.82

0.71

0.56

100

84.5

72.7

57.7

0.59

0.38

0.29

0.17

100

63.8

48.9

29.1

1.56

1.20

1.00

0.73

100

77.0

64.1

46.9

三、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 

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之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之为干热作用。在黄茶加工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都有,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湿热作用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变化,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厚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以发展黄茶的香气为主。

四、杀青是黄茶品质形成的基础

 黄茶加工首先要利用高温杀青,彻底破坏酶活性。在此基础上再促进内含物的转化,形成黄茶特有的色、香、味。若杀青叶出现红变现象,对黄茶品质是有害的。为了促进黄茶品质的形成,杀青锅温较绿茶低,采用多闷少抖技术。

五、干燥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理因素

        闷黄后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和叶绿索等其它物质在湿热作用下进行缓慢转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然后用较高的温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黄茶品质。在干热作用下,使酯型几茶素裂解为简单几茶素和没食子酸;同时发生异构化,增加了黄茶的醇和味感。另外,在干热作用下,糖转化为焦糖香,氨基酸受热转为挥发性的醛类物质,这是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成分。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部分挥发,部分青叶醇发生异构化,转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由于高温作用显露来。这些变化综合构成黄茶的香味。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