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白茶的加工工艺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创制于约两百多年前的福建省的福鼎县一带,现在主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建阳四个县,此外,台湾也有少量生产。白茶产区小,产量少,品质独特,售价高,产销稳定。
白茶的外形芽叶肥嫩,白毫满布,形态自然;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淡黄明净;滋味鲜爽回甘,持久耐泡。白茶花色品种主要有: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和新白茶等花色品种。
银针白毫的品质好,是采摘大白茶和水仙两个品种茶树的肥壮单芽制成。白牡丹的品原稍次,是采摘大白茶和水仙两个品种茶树的一芽一、二叶制成。贡眉(小白)的品质更次,是采摘一般群体品种茶树的鲜叶制成。寿眉的品质差,是用比较低档的原料制成,如制银针时采下的嫩梢径“抽针”后剩下的叶片等。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都是传统白茶。新工艺所制白茶,简称“新白茶”。 新白茶是60年代以后采用新工艺和现代制茶设备生产的新产品,鲜叶要求一芽一、二叶为主。 新白茶制法是在传统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发酵和揉捻工序,其品质自成一格:外形卷缩,略带条形,滋味甘和,色、味趋浓。
一、 传统白茶的加工方法
传统白茶加工工艺简单,不炒不揉,只是经过重度萎凋直至干燥(或文火烘干)而成。其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萎凋和干燥两大工序,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经过较长时间的萎凋,水分缓慢散失,酶活性加强,促使内含物产生缓慢而有控制的变化,逐步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传统白茶各工序的工艺指标因鲜叶情况、天气条件和茶叶品种不同而异。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然萎凋烘干法
实用于晴天、日照强,空气温度较高(20-30℃),相对湿度较低(75-80%)的天气条件,如白牡丹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鲜叶——开青(0.5kg/筛)——上架萎凋——(36h,7.5成干)并筛——(48h,8成干)再并筛——(60h,9.5成干)拣剔——烘干(45℃,30min,足干)。
2、日光萎凋烘干法
在春季干燥凉爽的天气条件下,因日光强,将鲜叶放在日光下暴晒一天达7-8成干,再用文火(40-50℃)烘干。如遇南风(高温高湿)天气,需要晒两天 (夜晚移入室内自然萎凋),达8-9成干,再用文火烘干。此法多用于银针白毫的加工。
3、复式萎凋自然干燥法
该法比较合理,控制得当,可以提高白茶品质。但技术难度大,操作麻烦,适宜在春茶前期,阳光较弱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是白牡丹加工常用的方法。
鲜叶开青 日光萎凋(10-30min) (2-4次) 室内自然萎凋(叶温下降)萎凋至足干
4、加温萎凋烘干法
在阴雨天或高湿度的南风天时,宜采用加温萎凋法。
加温萎凋主要控制叶温30℃左右,湿度65-70%,空气自然流通,萎凋时间34-38h左右,萎凋程度达6-8成干。
8成干以上的萎凋叶采用一次烘焙,温度90℃,时间20min左右,烘至足干。7成干以下的,要采用两次烘焙,初烘温度100℃,10-15min;复烘温度80℃左右,10-15min。
二、 新白茶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鲜叶(一芽二三叶)——轻萎凋(7成干带甜香)——轻发酵(自然堆放2-4h)——轻揉捻(使叶片卷缩)——高温快干(100-110℃,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