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红碎茶的加工工艺
红碎茶亦名切细红茶,是中国外销红茶的大宗产品,亦是国际市场的主销品种,占世界红茶产销总量的95%左右。红碎茶品质较好的产区主要有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以云南大叶种所制的品质好。
红碎茶是外销茶类。为适应国际市场不同销区客户的需求,目前国际市场盛行袋泡茶,一般要求红碎茶规格匀整,净度良好,汤色红亮,滋味浓强、鲜爽,叶底嫩匀。
红碎茶鲜叶加工分萎凋、揉切、发酵、干燥四道工序。
一、 萎凋
萎凋是红碎茶加工中基本的工序,是揉切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它为红碎茶浓、强、鲜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红碎茶萎凋的机具与方法大致与工夫红茶相同。萎凋程度的掌握,根据鲜叶品种和所使用的揉切机型不同有所差别,传统制法和转子机制法萎凋偏重,C.T.C和L.T.P制法偏轻。
二、揉切
揉切是红碎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通过揉切,既要切细,又要颗粒紧卷重实。采用快速强烈的揉切技术,以获得内质的鲜爽浓强。揉切时由于使用机器类型不同、揉切方法不同,品质有明显差异。
(一)、揉切机器
揉切机器有圆盘式揉切机、C.T.C揉切机、转子式揉切机,L.T.P锤切机等。
1、圆盘式揉切机
又称平板机。机器外形与运转原理与普通揉捻机相同,仅揉盘上设有 8—12个弧形锋利的揉齿。茶条在揉桶回转过程中切细。切细效果由机型、操作压力、揉切次数而不同。用普通揉捻机与圆盘式揉切机联用制红碎茶称为传统制法。
2、C.T.C揉切机
机器主体由刻有凹形花纹的不锈钢滚筒组成,两个滚筒反向内旋,转速不同,分别为660r/min与70r/min,茶条通过这两个不同转速的滚筒搓扭、绞切而成颗粒形碎茶,切细效率高,但体型与其他方法揉切的茶差异很大。
3、转子式揉切机
国外称Rotorvance.转子螺旋推进茶条,达到挤压、紧揉、绞切的作用,揉切效率高,碎茶比例大,颗粒紧实。各地根据生产实际研究和创造各种型号转子机,大致可分为叶片棱板式、螺旋滚切式、全螺旋式和组合式四大类型,产品品质各有特点。
4、L.T.P 揉切机
是一种新型的制茶机械。机内有锤切片160块,共分40个组合。前8组锤刀,后31组锤片加一组锤刀,转速 2250r/min在1—2s内完成破碎任务。由于叶片受到锤片的高速锤击,形成大小均匀,色泽鲜绿的小碎片喷出。碎片大小约0.5—1.0mm。6CZ—30型锤切机切出碎片约1.0—2.5mm。
(二)、揉切方法
有传统揉切法、转子机揉切法等。由于各种机器性能的限制,采用单一类型揉切机或一次性完成揉切,都未能达到使叶细胞组织快速而充分损伤的效果,为此,各地多采用多种类型机器配套机组和配套揉切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红碎茶品质,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1、传统制法
一般先揉条,后揉切。要求短时、重压、多次揉切,分次出茶。
2、转子机揉切法
转子揉切机所制红碎茶比传统揉切法具有揉切时间短,碎茶率高,颗粒紧结,香味鲜浓等优点。70年代,各地改进和推广多种型号的转子揉切机,
转子机揉切法有三种机型组合配套形式:一是揉捻机揉条、解块筛分后的筛面茶进入转子机揉切,揉切后筛分,筛头经多次反复揉切。二是揉捻机揉条后,用圆盘式揉切机揉切,切后的筛面茶进入转子机反复多次揉切。这两种方式,在揉切前采用揉捻机揉条,以利提取部分细嫩毫尖,同时可加强茶条紧卷,切后多出碎茶,减少片末。但揉条、揉切历时过长,影响毛茶色泽和鲜爽度。第三种是用一台或多台转子揉切机直接揉切萎凋叶,揉切后筛分,筛头经多次反复揉切。此种方法揉切时间短,切细效果好,鲜爽度较好,叶底明亮,但碎茶颗粒差,片末茶多。
3、不同机器类型组合揉切法
C.T.C机、L.T.P机和仿制改进的锤切机,在揉切中具有强烈、快速和持续叶温低的特点,可提高制茶茶黄素的含量。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揉切机的优点,达到既卷紧颗粒又充分切细的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种组合方法。
A、是转子揉切机与三联 C.T.C组合: 其优点是揉切速度快,时间短,全程 20—30s,在室温28.5℃下,切后叶温提高 2.8—5.5℃,而传统制法叶温提高 6— 7℃,由于叶温较低,在揉切机内的时间短,儿茶多酚类的氧化轻微,使揉切后有一个适合条件的“发酵”过程,“发酵”程度得以控制,因此获得浓、强、鲜的品质较高的碎茶率。
B、是L.T.P与二次 C.T.C组合: 此制法茶黄素含量较高,汤色和鲜爽度较好,但浓强度不及转子机联装的好。
C、是锤击机、转子揉切机、C.T.C机的各种组合形式:这些揉切机的组合都明显提高品质,尤以锤击机与转子揉切机组合的形式提高幅度较大,特别是锤击机能提高茶黄素的含量而提高鲜爽度。
中国红碎茶品质不及肯尼亚、斯里兰卡的红碎茶,主要是鲜强度较差,茶黄素含量不到 1%,极少超过 1%,除茶树品种外,在鲜叶加工中揉切是提高品质的关键工序。发挥锤击机、 C.T.C机揉切时间短,损伤叶细胞组织强烈快速,揉切叶温低,供氧充足等优势和转子揉切机的浓强度好,颗粒紧卷、造型好等特点,根据鲜叶质量,科学组合配套揉切机具,扬长避短,制订合理的揉切程序,可以获得浓、强、鲜俱佳的制茶品质。
三、发酵:
红碎茶发酵的目的、技术条件及发酵中的理化变化原理与工夫红茶相同。由于国际市场要求香味鲜浓,尤其是茶味浓厚、鲜爽、强烈,收敛性强,富有刺激性的品质风格,因此,对发酵程度的掌握较工夫红茶为轻,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较少。
(一)、红碎茶发酵的方法
多采用车式发酵和机械发酵两种。
(二)、发酵中多酚类氧化产物与品质的关系
茶黄素(TF)含量高低是红碎茶品质的重要指标。TF、TR的含量及其比例,与红茶色、香、味有直接关系,优质的红碎茶要求TR与TF两者含量高而两者比例低,品质鲜爽强烈。我国传统制法的红碎茶,TF含量在0.7%以下,很少达到1%,TR与TF比值为15—25。据分析,比值在20以上的,茶汤色深欠亮,甚至茶汤转暗红,香低味淡,缺乏收敛性。印度、斯里兰卡的资料表明,比值在10—12的浓强度与鲜爽度较好。
(三)、发酵程度
由于品种、气候条件、萎凋程度和揉切机具不同,发酵速度不一。烘干机的性能不同,上烘叶的发酵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发酵程度决定于发酵时间。如中小叶种需加强茶汤浓度,发酵程度应比大叶种稍重。大叶种主要突出鲜强度,发酵程度应轻;气温高,发酵应偏轻,气温低则稍重。
(四)、发酵程度的鉴定
准确判断发酵程度必须以感官判定与叶象观察相结合。感官判定以发酵叶色开始变红,呈黄或黄红色,青草气消退,透发清香至稍带花香为适度。若出现苹果香,叶色变红则“发酵”过度。
四、干燥
干燥的目的、技术以及在干燥中的理化变化原理与工夫红茶的干燥相同,仅在具体措施上有所区别。
由于揉切破坏叶组织的程度较高,多酚类的酶促氧化十分激烈,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并迅速蒸发水分,避免湿热作用引起的非酶促氧化,因此,可以采用薄摊一次干燥,但必须根据烘干机的性能而定。就目前我国多数使用的烘干机,仍采取两次烘干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