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红茶产品,外形条索紧结匀直,色泽乌润,毫尖金黄;内质香气馥郁,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功夫红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分布各主要产茶省(区)。如安徽的祁红,云南的滇红,四川的川红,江西的宁红,湖北的宜红,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台湾的台红等。其中的安徽祁红香高味醇,云南滇红色深味浓驰名中外。
工夫红茶要求鲜叶细嫩、匀净、新鲜。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各地产的工夫红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祁红具有特殊的甜花香,俗称“蜜糖香”,属高香茶;高级川红带有桔子香气;滇红外形肥硕多毫,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鲜亮,滋味浓厚。
各地的工夫红茶品质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制法基本相同。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酸、干燥四道基本工序加工成毛茶,毛茶再经过精加工制成成品工夫红茶。
一、萎凋
1、萎凋的作用
散失水分,便于做形;增强酶活性,便于发酵;促使鲜叶内含物的变化,增加可溶性物质含量,青草气逐渐消失有利于茶叶香气、滋味的形成。
2、萎凋方法:主要采用槽式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
A、槽式萎凋:
用鼓风机强制热空气穿透叶层,提供叶子蒸发水分所需的热能,并及时吹散叶表面水汽,造成叶内外蒸汽压差,促进水分蒸发,达到萎凋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节省劳力、提高工效、降低制茶成本等优点。
槽式萎凋的操作技术主要掌握好风温、风量、摊叶厚度、翻拌和萎凋时间等技术条件。
a、风温:一般鼓风气流温度控制在30℃—35℃,槽体前后温度要求比较一致,才能获得较好的萎凋质量。
b、风量:风量大小应根据叶层厚薄和叶质柔软程度加以适当调节。
c、摊叶厚度:一般摊叶量为16kg/ m2左右,即叶厚18—20cm左右;掌握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的原则。
d、翻拌:为使萎凋均匀和加速萎凋进度,在萎凋过程中,要适当进行翻拌。一般在每小时停止鼓风10min时翻拌一次,要求上下层翻透抖松,使叶层通气良好。翻拌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芽叶。雨、露水叶萎凋前期可增加翻拌次数。
e、萎凋时间:一般以 8—10h完成萎凋的品质较好。萎凋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含水量、温度、摊叶厚度、翻拌次数等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生产中,萎凋时间应根据鲜叶和加工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达到萎凋适度时为准。
B、室内自然萎凋:
室内排设萎凋架,架上置萎凋帘,鲜叶摊于萎凋帘上,每m2萎凋帘上摊叶0.5—0.75kg,室温 20—24℃,相对湿度60%—70%,萎凋时间约需18h左右。如果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8—12h可完成萎凋。萎凋室内要求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根据空气相对湿度和风力大小,用启闭门窗的方法调节温、湿度。气温低或阴雨天可在室内加温,各点的温度要求均匀一致。
C、日光萎凋:
在晴朗的天气,选择地面平坦,避风向阳,清洁干燥的地方铺上晒簟,鲜叶均匀摊放在晒簟上,摊叶0.5kg/m2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度。中间翻叶1次;结合翻叶适当厚摊。萎凋达一定程度时,须移入阴凉处摊放散热并继续萎凋至适度。
这种方法简便,萎凋速度快。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萎凋程度很难掌握。如果气候条件好,有制茶经验和操作细心,也能获得较高的萎凋质量。
3、萎凋程度:
萎凋适度标准:含水量60%—64%。根据鲜叶嫩度不同,萎调程度应掌握“嫩叶重萎凋,老叶轻萎凋”的原则。
经验判断萎调程度是以萎凋叶的物理特征为标志。萎凋适度时,叶形皱缩,叶质柔软,嫩茎萎软,曲折而不脆断,紧握萎凋叶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叶表光泽消失。叶色转为暗绿,青草气减退,透发清香。
二、揉捻
1、揉捻的作用:
破坏叶细胞,为发酵创造条件;缩小茶叶体积,塑造外形;改善内质和色泽。
2、揉捻技术:
揉捻效果的好坏与投叶量、揉捻时间与次数、加压方法、解块筛分以及控制室温度、湿度等条件有关。
A、投叶量:与揉捻机型号和性能、叶子老嫩等有关。
B、揉捻时间和次数:大型揉捻机(如92型)一般揉捻 90min,嫩叶分二次揉,每次 30min;中级叶分两次揉,每次45min;较老叶可延长揉捻时间,分三次揉,每次45min。 中小型揉捻机一般揉捻60—80min,分两次揉,每次30—35min。
揉捻时间的长短,受揉捻机性能、投叶量多少、叶质老嫩、萎凋质量、气温高低等 因素的形响,在保证揉捻质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C、加压:一般掌握“轻、重、轻”的加压原则。每次加压7—10min,减压 3—5min,加压与减压交替进行。加压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嫩叶轻压,老叶重压;轻萎凋叶轻压.重萎凋叶重压。
D、解块筛分:主要作用是解散团块,散发热量,降低叶温,使揉捻均匀、充分、分清老嫩,减少断碎,使发酵均匀。
解块筛分机筛网分段组成,配有 4孔和3孔二种筛网。通过 4孔的为 1号茶,通过3孔的为 2号茶,不能通过筛孔而从筛面末端流出的为3号茶。
揉捻室要求低温高湿,室温控制在20—24℃,相对湿度85%一90%。在夏秋季节,高温低湿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室温,提高湿度,防止揉捻筛分过程中失水过多。
3、揉捻程度:一般检查揉捻程度,以细胞损伤率在80%以下,叶片90%以上成条.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为适度。
若揉捻不足,条索不紧,细胞损伤不充分,发酵困难。茶汤滋味淡薄有青气,叶底花青。若揉捻过度,茶条断碎。茶汤浑浊,香低味淡,叶底红暗。
三、发酵
红茶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酶促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发酵的化学变化过程,在揉捻中已经开始,直到干燥才结束。
1、发酵的作用:
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聚合反应,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改变香气成分的组成,减少青涩气味,发展红茶香气。
2、发酵方法:
A、盒式发酵:即设一专用发酵室,避免阳光直射。水泥地面,四周开排水沟便于冲洗,室内装置调温增湿及通风设备,设置发酵架,每架设8—10层,每间隔25cm,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发酵盒,揉捻好的茶叶摊在发酵盒内,依次放到发酵架上进行发酵。
B、车式发酵:发酵车一般长100cm,宽70cm,高50cm,呈梯形状,上宽下窄,下设有通气管道和通气室,搁板上有小孔通气,茶叶摊于通气搁板上,一般摊叶厚 40crn,每车装叶60—70kg,通常由30车组成一个系列,由总管道鼓送一定温度的空气(26—28℃),分别送人排列两边衔接好的发酵车内,进行通气控温发酵。这对提高发酵质量,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工夫红茶使用普遍的发酵方式仍是发酵室盒式发酵。盒式发酵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发酵质量好,是目前使用普遍的发酵方法。
3、技术条件:
发酵是以多酚类化合物酶促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发酵的技术条件主要有:温度、湿度、氧气、时间和摊叶厚度等。
A、温度 温度是影响发酵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境环境温度与叶温两方面。环境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叶温的高低, 一般叶温较室温高2—6℃。根据多酚氧化酶活性适温度、内含物变化规律和品质要求,发酵叶温保持在30℃适,气温以24—25℃为宜。
B、湿度 包括发酵叶本身的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两方面。前者影响叶汁浓度的大小,后者影响叶面水分蒸发速度。椐研究表明,在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比低时的发酵质量好。因此,发酵室必须保持高湿状态,以相对湿度达95%以上较好。所以发酵室要采取增湿措施。
C、通气(供氧) 红茶发酵中物质氧化需消耗大量氧气也同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应保持叶层中的空气新鲜。
D、摊叶厚度 摊叶厚度影响通气和叶温。摊叶过厚,通气条件不良,叶温增高快;摊叶过薄,叶温不易保持。一般摊叶厚度以8—10cm为宜。嫩叶和叶型小的薄摊,老叶和叶型大的厚摊;气温低时要厚摊,气温高时要薄摊。摊叶时要抖松摊匀,不能紧压,以保持通气良好。发酵过程中适当翻抖 l—2次,以利通气,使发酵均匀一致。
E、发酵时间 发酵时间的长短因叶质老嫩、揉捻条件不同而差异较大。发酵时间从揉捻算起,一般春季气温较低,约需3—5h。夏秋季温度较高,发酵进展快,发酵时间可以大大缩短,约需2—3h。有时气温高,揉捻结束时,揉捻叶已接近发酵适度,甚至已达发酵适度,发酵时间则更短。因此,发酵时间是衡量发酵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单看时间的长短,应以发酵程度为准。
4、发酵程度:
红茶发酵过程内部各种化学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部特征也呈有规律的变化。叶色由青绿、黄绿、黄、红黄、黄红、红、紫红到暗红色。香气则由青气、清香、花香、果香、熟香以后逐渐低淡,发酵过度时出现酸馒味,叶温也发生由低到高再低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闻香气、看叶色等感官评定发酵程度。
A、适度标准:叶子青气消失 ,显一种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叶色红变(春茶略泛青),即为发酵适度。当叶温达到高峰并开始平稳时为发酵适度
B、发酵不足:干茶色泽不乌润,香气不纯,带有青气,滋味青涩,汤色欠红,叶底花青。
C、发酵过度:干茶色泽枯暗,不油润,香气低闷,滋味平淡,汤色红暗,叶底暗。若叶色不红,呈青绿或青黄色,带有青气,则发酵不足;若叶色暗红,香气低淡,甚至有酸馊味,则说明发酵过度。
由于烘干机的原因,在生产中,发酵程度通常掌握适度偏轻。
四、干燥
1、干燥的目的
A、利用高温破坏发酵叶的酶活性,停止发酵固定品质;
B、 蒸发水分,紧缩茶条,固定外形,利于茶叶保存;
C、散发青臭气,发展茶叶香气和滋味,提高品质。
2、干燥技术 红茶干燥采用烘干方法,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
A、毛火 高温快烘,迅速破坏发酵叶的酶活性。一般用自动烘干机,毛火进风温度为110—120℃,不超过120℃。时间10—15 min,含水量达20%一25%。
B、足火 低温慢供,促进香味的发展。足火进风温度85—95℃,不超过100℃,时间15一20min,含水量4%—6%。
在毛火与足火之间,要进行适当的摊凉,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以利干燥均匀、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