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茶艺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 茶艺文化 > 茶史典故 > 梦回明清之散茶

梦回明清之散茶
发布时间:2014-12-25   点击次数:1489次
 

梦回明清之散茶

 明清时代团茶、饼茶更加的边茶化,末茶衰落,散茶(叶茶和芽茶)成为当时的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茶类生产,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以采造团茶和饼茶为主,但也有旋摘旋炒的炒青之类的茶叶。所以,茶叶的名字,除团茶、饼茶或片茶一类的称谓外,与这些紧压相对的,还有“芽茶”、“散茶”一类的名字。唐朝散茶生产、消费的数量不大,有关散茶的记述不多。至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随散茶生产的发展,史籍中正式出现“片、散”两种茶叶花色。片茶,福建称为腊面茶或腊茶,有的地方称为研膏,属团茶和饼茶一类。散茶,包括蒸青、末茶或炒青一类的茶叶,有的地方,把蒸青、炒青也称为草茶。明朝所称散茶(芽茶和叶茶),实际就是宋元所说的草茶。

元朝时团茶、饼茶主要用作贡茶,民间一般只饮散茶和末茶。尽管元朝的茶类生产已转入以散茶为主,由于充贡的建茶仍是龙团凤饼。入明以后,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以进。从此,芽茶和叶茶蓬勃发展,成了主流。

明清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使炒青等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名茶。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成书于万历初年)所辑录的“今茶名”就有雷鸣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罗茶、阳羡茶、六安茶、日铸茶、含膏茶等97种之多。

明清的制茶工艺,是中国传统制茶经典工艺。罗廩《茶解》(1690年)载炒青技术要点: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具体工序是:“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乎,置茶铛中,札礼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熔干。”杀青后薄摊用扇扇冷,色泽就如翡翠,不然,就会变色。另外原料要新鲜,叶鲜膏液就具足;杀青要“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须揉挼,揉挼则脂膏熔液”,等等。有些制茶工艺,如松萝等茶,对采摘的茶芽还要进行一番选拣和加工,经过剔除枝梗碎叶后,“取叶腴津浓者,除筋摘片,断蒂去尖”,然后再付炒制。书中记载的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的过程正是现代炒青加工的基本工序。这些工序在现代的各种高档茶叶的制作过程之中也一直被沿用。 

明清朝散茶的兴盛,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除绿茶外,明清两朝在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方面,也应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黑茶,所文献记载,四川在洪武年便有生产,后来随茶马交易的不断扩大,至万历年间,湖南许多地区也开始改产黑茶,至清朝后期,黑茶更形成、发展为湖南安化的一种特产。虽然在南宋前期,就发明了有茉莉等鲜花窨茶的技术,但花茶的较大发展,还是兴于明代。据朱权《茶谱》(1440年前后)、钱椿年《茶谱》(1539年)等茶书记载,明朝常用以窨茶的鲜花除茉莉外,更扩展到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栀子、木香、梅花和莲花等十数种,乌龙茶,是明清时首先创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的创始,从现存的文献说,其名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约十五六世纪)。入清以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还形成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0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