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 Tea . Culture
梦回大宋之建安贡茶
建安即现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内建溪两岸、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且天然品质好。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制龙凤饼茶,供朝廷享用。建安贡茶,以北苑、源所产佳,佛岭、沙溪次之,东宫、西溪又次。
建茶为贡,非始自宋代,早是五代闽和南唐就开始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似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早记载。公元945年,闽为南唐所亡,《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载,保大四年(公元946年)春,“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记述:“旧记建安郡官焙(贡茶工场)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洲、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属南剑,又免五县茶民,专以建安一县民力栽足之……”
宋代熊蕃著《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了北苑贡茶的由来与发达沿革。“陆羽之《茶经》、裴汶之《茶述》,皆不评建安之茶。……盖昔者建安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于唐未,然后北苑出为之……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宋太宗至道初(公元995年),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均为茶名)作贡茶。至宋真宗威平(公元998—1003年)初,丁谓为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专门精工制作了40饼龙凤团茶,进献皇帝,获得宏幸,升为“参政”,封“晋公”。此后,建州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八饼为一斤。至宋仁宗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君谟,公元1012—1067年年,任福建转运使时,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归田录》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依上意又创造了“密云龙”,比小龙团更佳。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又创造了“瑞云祥龙”。至宋徽宗大观(公元1107—1110年)初,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认为白茶是茶中佳品。当此之时,又创制三种细芽及“试新”、“贡新”,即: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制造“御苑玉芽”、“无比寿芽”、“试新”,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贡新”。自创三色芽后,“瑞云祥龙”又似居细芽之下了。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即“将已精选之熟芽再剔去叶子,仅存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龙凤团茶发展到“龙团胜雪”,其精美可算达到极点了。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就有四、五十种之多。
北苑贡茶的品目,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计有40多个:贡新、试新、白茶、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乙液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尝、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宣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比、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香口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以上号称细色)。拣芽、大龙、大凤、小龙、小凤(以上号称粗色)。还有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佳品、肠谷先春、寿岩却胜、延年石乳等。多数是以雅致祥瑞之意命名。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介绍,基本过程是: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烟焙、过汤出色、晾干。
采茶:规定在天亮前太阳未升起时开始采茶,因夜露未干时茶芽肥润,制成之茶色泽鲜明。北苑凤凰山上有打鼓亭,采茶时节,每日五更击大鼓,令群夫在凤凰山集合,监采官发给每人一牌,入山采茶,并规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损,到上午八时鸣锣召回采群碨,防止多采。上凤凰山采山者雇250人。
拣茶:因采来的茶叶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一芽二叶)、乌蒂等,选出形如鹰爪的小芽用作制造“龙团胜雪”和“白茶”。制龙团胜雪的小芽先在蒸熟,浸入水中,剔出针的单芽称“水芽”。从品质来讲,水芽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紫芽、百合、乌蒂均不用,一旦混入,茶饼表面将有斑驳,且色浊味重。
蒸茶:选用的茶芽经反复水洗清洁,置甑器中,待水沸后蒸之。蒸茶要适度,不宜过热或不熟,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
榨茶:榨茶前将蒸熟的茶芽(称茶黄)淋水洗数次,促其冷却后,用布包好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置大榨床,压榨去膏(除去多余的茶汁)。如果是水芽,要用高压榨之。压后取出搓揉,再压榨(称翻榨),反复进行至压不茶汁为止。这一点与顾渚贡茶制法不同,顾渚茶畏膏流失,而北苑贡茶则畏出膏不尽,否则团饼色浊而味重。
研茶:研茶工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将榨过的茶叶置陶盆中,用椎木研之。研之前先加水(凤凰山上的泉水),以每片茶的数量定加水量,如制龙团胜雪与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制拣芽加水六杯,小龙凤加四杯,大龙凤加二杯,其余均为十二杯。边加水边研,每杯必至干茶熟而后研之,茶不熟,茶饼面不匀,且冲泡后易沉淀。
压模(称造茶):将研好的茶叶装在刻有龙凤花纹的圈(模)中,压紧造(固定形状的茶),取出团饼茶摊在笪(竹席)上,稍干后进行烘焙。
焙茶(称过黄):先在烈火上焙之,再过沸水浴之,反复三次后,进行文火(烧柴)烟焙数日至干,火不宜大,也不宜烟。烟焙日数依(饼茶)之厚薄面暄,厚者需焙10—15日,薄者6—8日已够。
过汤出色:焙干之饼茶,使其过汤(沸水)上出色,出色后置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显自然光莹。
贡茶,一年分十余纲(次),先后运至京师(现河南省开封市)。惟“白茶”和“龙团胜雪”,惊蛰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是以号曰“头纲”。“玉芽”以下,依先后顺序,及至献毕,夏已过半矣。欧阳修诗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方试新茶。”建安(建瓯)离京师(开封)三千五百里,每年有制新茶开始时,都要举行焙仪式,监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造出批新茶,快马直送京师。
宋代贡茶的制造厂,是以焙为单位计算的,同时有官焙也有私焙。据丁谓的统计,宋朝初期从南唐移交下来的茶焙,公私合计共有1336焙。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载有建安官焙32所,具体焙名及分布是:“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桔内焙二,乳桔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谓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址有二;下瞿一,蒙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一,丰乐二。”这些官焙都是专造贡茶的,无论土质、水质、栽培、采摘、拣芽、制茶技术等均属一流,在宋代,确实可称建安茶品甲天下。